11月30日讯(记者 王爽)今天从有关方面获悉,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市科技最高奖即将揭开神秘面纱,目前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邹增大、济钢集团总公司应用研究员温燕明和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川等3名候选人从11名符合条件的申报人中脱颖而出,究竟谁能捧回30万元大奖本周末可见分晓。

奖项少 单项奖金高 奖励总额大 今年是我市实行新的科技奖励办法的第一年,也是第一次评审科技最高奖。新的奖励办法将原来的济南市科技进步奖更名为济南市科学技术奖,新设最高奖,奖金数额高达30万元,一、二、三等奖奖金也分别由原来的2万元、1万元、5000元提高到8万元、5万元、2万元。同时减少了授奖项目数量,原来每年授奖120至140项,奖金总额在130万元左右,今年项目总数为50项,总额高达182万元,以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中作出更大贡献。 3人角逐首个科技最高奖 科技最高奖是为提升科技奖励的庄严性和权威性而设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成就奖。”一位多年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最高奖奖金数额为30万元,其中1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2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据悉,目前3名候选人都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或重大发展,引起某一研究领域的突破性发展。 最高奖评审更重实效 应当说,近年我国诸多领域科研项目捷报频频,在科技报道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首次”、“国际领先”、“填补空白”等字眼常见诸报端、荧屏,但能成为国际“领头羊”的项目屈指可数。2000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数量保持在世界第8位,而科技竞争力在47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排在第28位,这组对比足以体现这种尴尬。一位科研人员对记者道出自己的看法:“长期以来,我国科技项目在鉴定方面没有一个科学的评判体系和机制,往往是项目主持人找几个知名人士,开个鉴定会演示一下,最后当场匆匆给出一个结论,这样的‘国际领先’能没有水分吗?” 我市此次评选最高奖就不单单以“领先”、“填补空白”等为评判标准,而是更注重项目实效。规定最高奖获得者必须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或者重大发现,丰富和拓展了学科的理论,引起了该学科领域的突破性发展,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重要科技贡献方面,必须取得重大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获得多项专利或重大科研成果,并获得多项科技奖励。重大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我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最高奖的3位候选人就是严格按这些标准评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