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88年,温州一位华侨从国外带回几只日本打火机样品。据称,那时侯,一只打火机在欧州能值十几美元。“别看这东西小,国外市场大着呢!”老华侨随口说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头发都是空心的温州人不到半月,就把它改进制造出来了。虽说内在质量比不上正品,但外观工艺却令人难辩真伪,而价格却仅仅是正品的十分之一。 就这样,占据侨乡的优势,物美价廉的温州版打火机通过侨乡们的“袋袋”,开始流行到国外市场。但刚起步,毕竟以这种方式流出的打火机数量和规模有限,而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很少,越来越多的温州打火机如笼中之鸟,欲展翅高飞。 此时的日本和韩国,还是在国际享有盛名的打火机原产国。 同样的时刻,早已移居香港的温州人李中方回到故乡。瞄准打火机这一市场有利可图,李选购了6万只打火机从深圳报关出口,力图通过自己的香港东方国际推销有限公司,打开温州打火机堵塞多年的出口之门。慢慢的,许多外贸公司也纷纷效仿,将这一“土特产”出口。温州打火机开始火了。 1992年,李中方、李中坚两兄弟投资291万美元在温州创办了东方打火机厂有限公司和东方轻工实业有限公司,开始温州打火机“大王”的历程。公司当年出口创汇就达3000万人民币。 同一年,去美国创业的温州人林光正式开始经营打火机生意,批发兼零售,所经营的打火机全部在中国内地制造。 民营企业浙江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同样创办于1992年。这一年,身为温州市邮电局干部的周大虎,拿着爱人5000元下岗费,下海经营打火机生意。 温州打火机能火起来,和李中方、林光等侨胞所带动的“出口贸易”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有大量的温州籍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通过他们的代销渠道,本地制造商周大虎们的打火机,才得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国际市场。 经过1994年、2002年两次打火机危机后,温州的打火机厂商在技术研发、增强服务意识上有了更多的留意。温州大虎打火机厂、鹿城烟具厂、天羽打火机厂、田田打火机厂等一批“实力派”企业迅速崛起,使温州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产品大都出口,现拥有打火机生产企业500多家,年外贸销售量6亿只,占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总量的80%,国内的98%,其中三分之一出口欧盟。在温州打火机的冲击下,素有“打火机王国”之称的日本所剩企业不到10家。台湾、韩国的打火机生产企业60%以上被迫停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国家转而来温州进销或定牌生产,日本、韩国由原来世界最大打火机输出国转为进口国。 今天的打火机不仅是吸烟点火之用,而且已经作为一种工艺品具有了工艺艺术、实用、收藏、广告等多种价值,让人领略了一种火的文化。在这种意识的带领下,温州打火机开始成为一种定制的精美促销礼品,转向一个更新的、多视角的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