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营销专家论剑 矛头直指粗放营销
作者:记者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时间:2003/11/3 10:22:16

    记者童辰北京报道 第三届杰出中国营销人金鼎奖暨中国营销论坛,近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近百位专家学者、营销精英,对中国企业普遍的粗放式营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据业内介绍,众多中国企业在市场压力下经历了长期的广告战、价格战,以及渠道网络资源大量的重复建设之后,陆续出现了经营成本持续攀升、企业利润严重下滑的问题。

    面对进一步开放的市场,不少企业的竞争力弱势暴露无遗。“这是传统的粗放营销方式日渐显露弊端的必然结果,我们呼吁业界精英共同讨论中国目前营销的突围问题。”金鼎奖执委会主席、中国十大策划人之一的孔繁任先生说,“第三届金鼎奖正是在传统营销方式向新世纪营销方式转型的当口举办的,我们希望以此促进中国企业营销的系统管理与效率发掘,并最终实现营销的理性回归与精细化发展。”

    围绕着理性、科学、融汇等营销精细化操作角度,金鼎奖美国获得者、拉塞尔商务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凯瑟琳·布热维尔·朵兰、美国精信整合传播集团中国区总裁陈一 女士、美国营销促进会(SMA)主席代表阿兰·T·绍教授、中国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郭振玺先生和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等一批业界权威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金鼎奖评委、浙江奇正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江先生,还在本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有关营销雇员生命周期的理论。

    会议指出,20多年的市场经济进程中,中国的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借鉴西方的成熟经验,可谓是在战争中学习,在这样的转型当口,应当是市场决定营销,西方新的营销理念与方式未必适合中国的国情。而新营销在中国只是发祥,还没有形成主流。

    那么什么是未来的主流呢?

    专家提出了一个精细化营销的概念,即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精细操作为特征,追求营销资源合理配置,达成商品(服务)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营销模式。具体包括:实效型的科学管理,毫无疑问,中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普遍高于营销管理,将科学管理的方法全面运用于营销管理,是精细化营销的根本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严格管理的半径,突破厂区、办公室的围墙延伸至片区、代表处,甚至突破员工花名册,延伸到经销商、二次批发、零售终端、促销员。“市场是管出来”的理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营销主管所认同。

    第二是精细操作,精是精准——利用多种研究技术准确获取市场情报,利用交叉研究(如消费者研究、竞争研究和地域经济学、传播学的多维交叉)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消费者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传播定位,对目标市场实行精准有效的出击,从而达到整体性、结构性地解决市场问题。

    细是细节——许多营销研究者和操作者有个巨大的误会,就是将细看做是事无巨细,越细越好,其结果是企划文本、操作手册越来越厚,可操作性却越来越低,直至束之高阁,弃而不用。其实,细是合理的细、关键的细、战术细节的细、简便易操作的细。就像“卧到—瞄准—三点一线—射击”一样简单、有效,但关键动作一个不能少,动作标准不能有半点马虎。

    第三还包括营销资源的合理配置,专家称,营销资源浪费是一只看不见的沙漏。由于缺乏精确的目标、计划和系统的营销操作,企业很容易在市场上犯厚此薄彼,顾东失西的错误,造成极大的营销资源浪费。某著名企业推出新产品,产品概念、包装和广告诉求都无可挑剔。消费者好评如潮,但销量却微不足道。该产品的主要渠道是商超,可实际的主要消费场合却在酒店,结果是既浪费了渠道资源又浪费了广告资源。

    研讨中,专家还就企业广告投放中的困惑进行了分析,企业主在广告投放上有着极为痛苦的困惑:知道广告费有一半被浪费了,但却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了,其实,粗放式营销浪费的资源又岂止一半。

    业内指出,精细化营销追求营销资源的合理配置,注重在明确目标下的网络、人员、信息、财务之整合与平衡,使企业的广告费用、促销费用、研发与生产费用、物料损耗、人力资源等的浪费降到最低程度,大大提高了企业营销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