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茅台MBO不太可能
作者:何忠平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时间:2004/9/20 9:45:10

贵州省用“挪位分权”的方法解决茅台的掌门人问题,袁仁国(右)被认为是季克良(左)的继任者  PHOTOTEX


  
  本报记者 何忠平 实习记者 刘渝 阳贵州遵义报道

  “我比较内向,也比较低调,做就行了。”茅台集团总部,65岁的季克良说。他头顶墙壁上挂着一幅自己写的字,“发展就是硬道理”。
  在10楼秘书科,记者还发现了季写的另一幅字,“敏于事慎于言”。
  与三九集团前掌舵人赵新先一样,茅台的“精神领袖”季克良也是196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厂的。只不过,季比赵还大两岁。
  今年以来,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纷纷退位,其中不光有赵新先,还有倪润峰(长虹集团)、欧阳忠谋(普天集团)、王之(长城集团)等,公开的理由都是“年龄到了”。
  身为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的季克良,将面临怎样的结局?

  挪位分权
  其实,季克良的职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8月14日下午,茅台集团中层以上干部在会议室正襟危坐,气氛异常。参加会议的还有贵州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也强,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陈敏等人。
  “茅台酒号称‘国酒’,具有政治经济上的双重意义。如果高层突然换人导致公司出现波动或震荡,相信这没有人愿意看到。”一参会人士说。他认为,悄悄“挪位”与逐步“分权”,对茅台集团和贵州省国资委来说,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陈敏宣布了对茅台集团党委班子的最新任命:经贵州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季克良任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袁仁国任党委书记,任命原省委国防科工委纪委书记赵书跃为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同时,8·14会议还宣布任命戴传典等三人为茅台党委委员,原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其余职务继续担任。
  48岁的袁仁国是茅台集团原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一个典型的“接班人”角色。而早在1998年5月,季克良被任命为集团党委书记时,其担任的总经理一职,也正是移交给了袁仁国。
  与季克良、袁仁国的“挪位”相比,刘和鸣属于被“分权”的。
  现年55岁的刘和鸣原来是“四位一体”,担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以及股份公司监事会主席四职,现在他的纪委书记一职已被“空降兵”赵书跃接替。根据决定,赵的排名在刘之后。
  对这样的调整,刘也强表示,是从茅台集团的实际出发而为之。
  刘也强评价季克良是茅台酒厂的一块“金字招牌”,是贵州省的宝贵财富;评价袁仁国经过多岗位锻炼,“熟悉生产经营业务,处理问题果断,敢抓敢管”。同时,刘强调,季克良将“继续主持茅台集团的全面工作”,任期延续到2006年6月30日。
  这已是季克良第四次延长任期。2001年12月31日,61岁的季第一次延长任期的截止时间。那年3月,他顶着压力走上了冲刺万吨的征程。
  对茅台目前的人事布局,季克良认为比较合理,“像我这等年龄,肯定是要考虑交班的。但如何动一个企业领导人,这有很大学问。动好的有,动不好的也有。”
  季克良一直是个“很想得开”的人。虽然至退休还有近两年时间,他却已为退休定下了四条“办事”原则———一是坚决退下一线,不是完全不干事,但要摆好位置,处于第一线和第二线之间;二是不指手画脚,积极支持年轻干部工作;三是积极推进茅台新战略计划;四是保护好身体。
  对目前的领导班子成员,季克良信心十足,“虽然个人性格差异导致工作风格不同,但只要顾全大局,发展就不成问题。”

  现实问题
  季克良向记者透露,茅台集团未来的战略目标,一是用7-10年建成茅台酒产量的新万吨;二是用7-10年实现茅台集团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三是全面协调发展。
  “战略目标的制定不是心血来潮。”他说,“中国13亿人口,假如有1亿个家庭在城市,1年1个家庭消耗1瓶茅台,那就是5万吨酒啊。”
  难度显然很大。茅台去年的销售收入31.8亿元,产量1万吨,销量只有5600吨。
  季克良认为茅台“缺人才”。他说,“一个企业家如果单纯做实业,那是笨蛋;如果单纯搞资本运作,那是疯子。而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就是能把‘笨蛋’和‘疯子’完美组织在一起。茅台现在最缺的是‘疯子’。”
  即便如此,季对未来还是充满期待。
  最重要的是,季认为茅台酒离开茅台镇就无法生产,它的唯一性决定茅台集团必须要做大主业,只有做大做强主业,才能抗风险,才能真正解决多元化的问题。
  “我们的战略规划是‘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季坚持认为这是符合茅台实际的,“无论别人说我们是保守还是因循守旧,都不可否认一个事实———上市公司这几年募集到的资金70%都是投向白酒主业。”
  季明确表示,不认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说法。


  但“多元化”就像一个生存还是死亡的命题,横亘在众多企业面前,茅台也不例外。去年,五粮液要造芯,茅台要生产微硬盘,让白酒业风生水起。
  在微硬盘项目上,茅台至今投入1.5亿元,“不算多。这个产业起码投上15亿美元才能搞出大名堂来。”季透露,茅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个产业留在贵州。
  为了最终敲定是否投资微硬盘,茅台集团开会研究了三次,最后一次讨论了三天。季克良还让自己的儿子上网帮他去查相关专家和公司的情况。
  然而,他还是不放心。检验一个项目是否真的有利可图,他有个非常朴素的想法,就是看外国资本是否愿意进入。于是并不缺资金的他向政府提出要“信心”,“你们要让我看到希望,就请多渠道融资,等外资进入后,我再投。”
  同时,他还明确向政府表示,“我反对任何形式的独资,我希望中外合资。”
  茅台不缺资金,有目共睹。3月26日茅台股份公司发布的年报显示,茅台在银行的现金存量达23亿元。
  据记者了解,至今已有很多证券公司联系茅台要求委托理财,但季看到“打水漂的蛮多”,更是谨慎有加。
  但23亿库存现金也暴露出茅台资金使用率低下的现实。对此,季克良也看得很清楚,除了缺乏资本经营人才,他还向记者分析了其他几个原因。
  一是观念问题。“投资主业我有把握,大家也都很拥护,因为没有太大风险。但如果投资其他产业,成绩是大家的,出了问题就是个人的啊”;一是项目上的民主决策。“10个人中有2个人提出反对,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很多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该放弃。”
  另外,一人士指出,国家在投资上的众多框框,以及对外投资过去由省资产管理公司、企业工委管,现在由国资委管,“都是原因之所在”。
  那么,茅台的路在何方?
  剑南春2003年成功实现MBO,据知情人士透露,茅台高层曾专门前去学习考察。但MBO之于茅台,季克良分析了贵州情况,认为不太可能,“一是政府方面,二是职工的承受能力,这是茅台与剑南春最大的两个不同。注意,我说的是不太可能。”
  事实上,茅台股份公司股权多元化,一直没有停止过。国内外有很多战略投资者与茅台谈过,但季克良不愿透露更多信息,“这不是保密的问题,真的是太敏感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