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济锅“劳动竞赛”诠释“人本管理”
作者:王淑珍 孟…  文章来源:济南日报  更新时间:2003/9/4 14:57:21
   对外“不声不响”的济锅集团这两年的订货形势出奇地好:2002年,实际生产能力只有5000蒸吨的济锅集团接到订货1万蒸吨;今年上半年,济锅又接到了1.5万蒸吨的订货量,订货额突破10亿元大关。今年,企业以8000蒸吨的生产能力下达了1.7万蒸吨的产量计划。他们哪来的这股超常动力?知道答案的时候,很多人笑起来。支持济锅超常规生产的动力源竟然是劳动竞赛。
    不能怪有人发笑。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产物,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还把劳动竞赛当作法宝,刚开始连济锅人自己也不理解。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是劳动竞赛中“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还适用于市场经济吗?二是市场经济下的约束机制能不能适用于劳动竞赛?这也是济锅集团遇到的问题。
    济锅是济南市早期成功实施“人本管理”的典型企业。从2002年开始,济锅把劳动竞赛纳入“人本管理”的范畴,不但做到了经济上“到位”,确保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得到经济实惠,同时加大精神鼓励,做到政治上“到位”。企业规定,对超额完成竞赛指标的,除应得的超产奖外,还可参加竞赛明星评选,凡被评为竞赛明星的,被列入集团人才档案并参加公司组织的假日明星活动。这一做法使济锅的劳动竞赛成功实现了由“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向“精神和物质奖励并重”的转变,市场经济下的“人本管理”开始逐步改造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竞赛。
    无论哪一种竞赛,有奖有罚都是铁定的游戏规则。但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竞赛却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济锅人却把单位和个人完成定额竞赛指标作为奖罚的基准线,低者罚,高者奖。这样的游戏规则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更能激励员工的竞争积极性。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从去年4月到现在,济锅职工每天干到晚上10点。非典疫情也丝毫没有阻止济锅前进的脚步,今年前5个月,济锅实现的工业总产值、锅炉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经济指标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9%、20.4%、30.9%、39.3%和44.8%,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一位在生产现场催货的用户说:“就凭济锅人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场面和敬业精神,我们也订济锅的产品。”
    济锅的经验说明,计划经济时期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与时俱进,就像把劳动竞赛与完成任务和按期交货挂钩,和提高产品竞争力、市场占有率相联,把劳动竞赛变成企业信誉和竞争力的竞赛,这些改进,意义深远。
    (本报记者 王淑珍 通讯员 孟祥宾)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