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张彤  文章来源:济南时报  更新时间:2006/5/28 9:07:47

    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日前国务院已经批准公布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名录在公示的基础上,经过审批,共518项入选。记者随后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我省共有27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会上指出,中国是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在过去我国只有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用“名录”的形式来进行保护。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也非常关心,所以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按照《意见》的要求,就开展了名录的建立工作。他说,名录的建立,包括名录的申报,首先由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向中央政府申报,接着进行评审,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对名录进行评审。在评审的基础上,去年12月31日,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示,在公示的基础上,再进入审批程序,最后确定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518项。
    记者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我省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7个项目是:柳子戏、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京剧,淄博市的孟姜女传说、聊斋俚曲、五音戏、蹴鞠,枣庄市的柳琴戏,烟台市的胶东大鼓,德州市的一勾勾、济宁市的梁祝传说(联合),潍坊市的风筝(联合)、杨家埠木版年画,泰安市的泰山石敢当习俗,聊城市的聊城杂技,惠民县的胡集书会,嘉祥县的鲁西南鼓吹乐,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的秧歌(联合),高密市、胶州市的茂腔,高密市的高密扑灰年画,莱州市的蓝关戏(联合),曲阜市的祭孔大典。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