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化狂飙之后盘整 孙宏斌三位一体 顺驰系框架初定 本报记者 俞剑 北京报道 3月17日晚,几乎隐居一年的孙宏斌出现在记者面前,斜倚在天津科技咨询大厦的大厅沙发上,面部表情显得相当柔和,整个人的气质变化很大,惯有的急速语气也不见了。他从容地说起曾经的全国化扩张,宏观调控后的公司治理,延期的私募。 目前身兼融创集团、顺驰不动产网络集团和顺驰集团董事长三重身份的孙宏斌,以一种大战之后的轻松语气对顺驰3年来的全国化战略划上了一个句号,“现在顺驰开始收官了”。
像调整融创那样调整顺驰 2004年正式宣布退出顺驰董事长职务的孙宏斌,两年后为什么选择重出江湖,再次主持顺驰? 面对记者的疑问,孙宏斌先从融创的调整谈起。“去年融创面临的问题和顺驰基本上是一样的。” 据孙介绍,当时融创下设三个集团公司:华北、华东、西南,其中华北集团包括天津的三个项目(海逸长洲、时代奥城和上谷),长春的融创上城,在北京也成立了公司。2004年3月大批人马进入长三角,成立华东集团,苏州项目投了6000多万,上海项目投了3000多万。西南集团则包括成都蓝谷地和重庆奥园。 “后来由于宏观调控的影响,融创资金开始偏紧。于是在去年8、9月份,我们着手作了几个方面调整:一、坚决退出长三角,放弃了已经签约的两个项目,全部人马回到天津;二、管理层调整,原华北集团李绍忠任总裁,原总裁担任副总裁,其他人员也进行了大幅调整,同时又从全国吸引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三、取消三个区域集团,由总部直接管辖项目公司;四、进行资产重组。” 根据孙宏斌的说法,融创的资产重组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项目。 调整前的重庆奥园项目,融创占51%,其他股东占有49%。融创用长春公司和成都公司的一大部分股权,以及部分资产和少量现金,购买了控制在其他股东手中的股份,几乎100%控制了重庆奥园公司。 还有在天津的时代奥城和海逸长洲项目,融创也收回了其它股东的股权,获得了两项目的控制权。 这三个项目资产重组共涉及15亿元。 此外,去年年底融创还收购了顺驰的南京项目,这样,现在的融创共在3个城市运作5个项目。 在谈到重组的标准时,孙宏斌颇为自得:“留下来的都是值钱货!这些项目都是优质物业,现金流良好,利润率高。” 顺驰系浮出 融创调整在前,顺驰紧跟其后。 “顺驰的调整思路和融创是基本一致的。顺驰的资产规模和项目数量比融创大,调整和腾挪的空间也大得多。” 一向说话很硬气的孙宏斌,这次终于承认,去年年底资金上遇到了一定困难。目前,顺驰的问题是,资本金少,进入的城市和项目多。他的解释是:原定的私募没有按计划到位。 孙宏斌称:“有的会放弃,有的会收回,顺驰的这种重组会比想象的简单得多,基本上是在‘老相与’之间进行的调整。” 在孙宏斌的时间表里,所有的重组将在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 记者提出将来私募还要不要做这个问题,孙宏斌语气坚定:“和资本市场接轨是肯定的事,但是要放在6月之后。” 除了第一阶段的资产重组,孙宏斌还强调主要精力会放到天津。“天津是顺驰大本营。这两年,顺驰在天津的份额有所下降,从2004年的55亿销售额,到去年的29亿,所以我希望这个市场份额有所回升。” 孙宏斌谈道,重任顺驰董事长的动机之一,是加强三个集团的互动和配合。 孙宏斌原本一直否认顺驰系的存在,但是自去年融创重组之后,则完全控制了融创所有项目,这样在他兼任三个公司的董事长之后,大顺驰的格局由此浮出水面。 按照他的解释,将来三个公司之间的人员、资金都可以流动。“现在,顺驰财务中心的总经理已经调到了融创。” “我们一直在主动变化” 顺驰这次调整还包括收缩战线,从16个城市调整到10个左右的城市布局。 在外界看来,很容易理解成顺驰对全国化扩张的否定。孙宏斌反驳说:“全国化战略肯定没有错,我们对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行动是坚决的,果实也基本上保持了下来。顺驰从三年前的一个城市公司,变成了一个全国发展的公司,缔造了一个知名品牌,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孙宏斌在反省中依旧透着硬气。“这几年经历过这么多的困难和压力,公司变得成熟了。困难让问题暴露得更充分,比如:战线过长、资金偏紧、管理跟不上、成本控制跟不上等问题,同时解决起来也更充分。” 在孙宏斌的理解里,所谓企业就是一场场挑战,就是不断地定目标,碰到问题,解决困难,然后进一步发展。“我自己变化了特别多。我是一个特别自信的人,但是过去自信得有点刚愎,现在依然自信,但是会更多听听其他人的意见。还有我做事坚决,不留余地,这个企业或多或少也带有这种性格烙印,经过这次调整后,我们会对风险控制得更好,做事留有余地。其实我们一直是在主动变化,环境变了,形势变了,我们也要努力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