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2日讯(记者 杨镇)今天召开的全市科技进步表彰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公布了《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确定了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近期目标即2010年发展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与科技工程,加快培植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初步建立起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建成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0件,发明专利申请达申请总量的30%,向国外申请专利数量大幅度提高。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7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2%以上,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5%。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0家,高新技术产品150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高新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位。 ——名牌战略成效凸显。培育国际知名品牌2个,争创中国名牌产品15个,打造一批山东名牌产品。争取认定一批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初步形成名牌产品经济发展的梯次框架。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65立方米以下,年煤炭消耗控制在2700万吨以内,生态环境质量向好的方面转化。 ——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健全。全社会研究开发总投入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0%,科技活动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70%,各级财政“十一五”期间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十一五”末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科技投入效率明显提高。 ——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以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地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创新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运转高效的创新体系。 远期目标即2020年的目标是:在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再经过5至10年的努力,争取在2020年之前,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自主创新战略得到全面实施,城市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建立。创新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技术中心和创新基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 ——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逐渐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突破。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创新文化真正融为城市精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合力已经形成。 ——社会和谐,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市步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