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题栏目 |
 |
 |
相关文章 |
 |
|
|
|
|
 |
EVD能否超越SVCD? |
|
|
EVD能否超越SVCD? |
|
作者:张春子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04/1/27 9:22:05 【字体:小 大】 |
|
□本报见习记者 张春子 EVD突然加速 2004年1月1日,中国碟机老大新科电子急不可耐地将价值2亿元的10万台EVD以空运的方式在全国闪电铺货。 1月2日,上广电EVD也开始从上海向各地推广,其市场预期是:春节前后60天销量逾万台。 经过3年孕育,刚刚拿下中国“准生证”的EVD突然加速。其潜台词是,取代利润日益下滑并且受尽国外6C联盟盘剥的DVD。 “EVD的核心技术及相关技术目前已经获得22项专利。”新科电子新闻发言人樊文建对中国标准的EVD后市看涨,在樊看来,EVD由中国标准向世界标准过渡把握很大,“至少在DVD专利费的谈判上多了筹码,费用有可能从目前的12美元谈到6美元。” 上海广电数码科技总经理慕丰春更预言:“EVD的上市将拉开新一轮的产业春天。” 但外界并不认可这些乐观的声音。“EVD仍然难脱DVD的大多数特质,这只是一个技术的局部改进而非革命。”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三个原因使EVD很难取代DVD:近2000元的价格成为EVD普及的一大障碍;复杂的碟片生产工艺使EVD片源短缺;尤其是EVD仍绕不开DVD专利收费这个软肋。 但产量占去全球DVD机2/3总量的中国碟机厂商们,在一年被迫上缴10亿元DVD专利费的痛苦煎熬中,俨然已将EVD作为新一轮力量对垒的利器。
SVCD谋略重演? 尽管EVD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其芯片技术依然倚重国外厂商,也难逃DVD专利所有者的搜刮,是以EVD标准看似独立的旗幡实则掩盖“骑墙”的态度,颇似当年CVD、SVCD战略的翻版。 1998年,中国市场上VCD售价跌破千元关口,近400多家VCD厂家为争夺1500万台的碟机市场展开了惨烈的竞争。此时主流厂家以技术的名义进行产业升级并引发了一场著名的标准之争。先科、长虹、爱多、万利达、夏新等5家企业推出CVD标准;新科、共和等则力推SVCD;最后由政府出面协调,出台了一个混和产物——超级VCD标准,这场争执并没有完成对VCD产品的逼宫,却间接完成了生产企业的洗牌。 但两个产品标准都因为片源短缺问题,实际上近乎一场游戏。 但生产者并不承认SVCD的败绩。“这是一次对产业机会的把握”,樊文建的理由是,“1998年VCD进入低潮,DVD风雨欲来,SVCD为整个产业赢得了时间。这期间SVCD产量近千万台,市场是接受的,从战略上来讲更是成功的。”
EVD面临的挑战 就在2003年11月18日,中国九大碟机企业组成EVD联盟后不久的11月底,日本东芝和NEC等联手推出HDVD的蓝光标准。就技术标准而言,无论是索尼等11家企业做的蓝光光盘,还是MPEG等在做第四代技术,显然再一次与艰难求变的中国企业形成对垒。 人们担心,EVD即使获得国际电工组织的认可成为世界标准,它又能走多远呢? 更危险的是,九大联盟企业内部同路不同心。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声称,长虹目前对EVD只是在技术上跟踪,具体何时会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万利达、夏新、步步高则看好刻录DVD。创维则索性将EVD的生产计划束之高阁,另起炉灶打造高清DVD。 业界人士指出:EVD不是解决中国DVD专利费的金钥匙。EVD可以播放DVD、SVCD、VCD的兼容性,也使它不可避免地要用到6C所掌握的专利技术。至于认为国外企业愿意与中国企业互换标准,则充满了理想的肥皂沫。
EVD解释: “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EnhancedVersatileDisc)中文名称的英文简称,是中国自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盘和播放机工业标准。 EVD图像清晰度207万像,是DVD的5倍,匹配高清数字电视。EVD音频系统采用最新音频编码技术EAC,输出6声道数字音频,实现真实环绕声效果。 EVD标准由中国主要消费类电子制造商组成的联盟所制定,成员包括新科、上广电、信息产业部三所等数十家企业和科技机构。EVD获得信息产业部、原国家经贸委、科技部等政府部门的支持,相关部门已将EVD作为国际标准,正式提交给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
|
|
文章录入:IntoNET 责任编辑:IntoNET |
|
|
上一篇文章: 惠普与苹果结盟微软面子扫地 下一篇文章: 亚马逊第四季净收益增长 |
|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