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清 上海报道 中石化在华东上马了赛科、扬巴及上海石化大乙烯等项目,同时决定在华南上马茂名乙烯、广州乙烯等项目,这使得它在华东、华南地区乙烯及其下游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华北尤其是京津地区是仅剩的一块宝地,中石化有机会当然要占,天津石化乙烯项目正是为此。 中石化在布局华东、华南地区乙烯项目后,开始发力抢占环渤海地区市场份额。 1月10日,中石化网站发布公告称:近日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简称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工程项目获得国务院核准。 “天津石化乙烯扩能获批意味着中石化在环渤海经济圈扩张计划提速。”一位原天津石化高管说。  中石化环渤海战略 据了解,此次天津石化扩能改造项目除了100万吨乙烯工程外,还包括1250万吨的炼油扩能及热电改造等项目,总投资达201亿元。整个工程将于今年初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底建成投产。 “待整个项目建成后,不但可以实现炼油化工装置的一体化,极大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将使用淡化后的海水作为主要的工业用水,满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天津石化宣传部孙启超处长介绍。 据记者多方了解,目前天津石化乙烯项目已受到海外石化巨头的广泛关注,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美国陶氏等一直与中石化就投资入股等进行谈判。 对此消息,孙启超予以证实,但对于谈判进展,孙表示无可奉告。 对于中石化此次的大手笔投资,业内普遍认为是其在布局华东、华南后抢占环渤海地区市场份额的举措。 “目前我国乙烯需求量不断增大,每年的对外依存度达60%。近几年来中石化在乙烯领域不断加大投资正是为了实现进口替代。”一位中石油官员分析说。 “中石化在华东上马了赛科、扬巴及上海石化大乙烯等项目,同时决定在华南上马茂名乙烯、广州乙烯等项目,这使得它在华东、华南地区乙烯及其下游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华北尤其是环渤海地区是仅剩的一块宝地,中石化有机会当然要占,天津石化乙烯项目正是为此。”上述中石油人士说。 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乙烯产量达到627万吨,当年国内乙烯当量消费量1450万吨,国产乙烯自给率由1990年的78%下降到目前43%;到2010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1700万吨,而需求量则将高达2700万吨,缺口依然很大。 正是因为国内旺盛的需求使得中石化加紧对旗下各子公司的乙烯装置进行扩能改造,并积极寻求新的项目。 这位中石油官员进一步指出:“目前华北地区中石化主要的炼厂有燕山石化、齐鲁石化和天津石化。由于首都的因素,燕山石化乙烯产能不可能有进一步的扩大,天津石化因此当仁不让的成为中石化占领京津冀市场的主要阵地。” 天津石化大乙烯之路 “我们的原有的乙烯装置在国内是比较早的上马项目,可是由于决策失误,项目建成之日就是企业陷入被动之时。”上述天津石化原高管说。 1990年代初,为满足国内需求,国内上马了五套“小乙烯”项目,天津石化最初的14万吨乙烯装置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由于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趋势的判断失误,这五个乙烯项目不但设计规模小,而且审批、建设周期过长,因此建成伊始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据了解,天津石化小乙烯项目是由天津市与中石化合资兴建,1995年建成投产,总投资55.5亿元,主要生产装置是年产14万吨的乙烯。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和装置规模较小等原因,项目建成后很快陷入严重亏损的局面。到1998年天津石化小乙烯负债总额已达72.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6%。 “这主要是因为那几年全球各大石化企业都在上马乙烯项目,从而导致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单套乙烯装置的规模需达到45万吨以上才能盈利,而我们厂的装置还是几年前设计时的14万吨;同时由于小乙烯项目建设完全依靠贷款,巨额的利息支出将企业进一步推向亏损的深渊。”上述天津石化人士说。 为摆脱困境,在国家政策扶持下,1999年天津石化小乙烯实施了“债转股”,资产负债率由123%降低到52%,财务费用支出大幅降低。但由于主要生产装置规模小,流程和产品结构不合理,2000年天津乙烯在实施债转股减少利息支出3亿多元的基础上,亏损额仍高达1亿元。 不进行技术改造,整个项目将难以生存,可是由于资金和炼油能力等问题,1999年进行的第一次扩能仅仅是14万吨扩大到20万吨。于是,在第一次扩能改造后,天津石化高层开始谋求第二次扩能。 经过几年的努力,2005年3月29日中石化董事会发布公告称:将投资201亿元进行天津石化100万吨乙烯及1200万吨炼油的扩能改造工程,并在今年元月4日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审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