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含蓄”的研讨意义在哪儿? |
|
作者:隋明梅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03/11/22 9:03:39 【字体:小 大】 |
|
前不久,记者得到一个信息:在北京一饭店有个针对乳品包装纸盒反垄断的研讨会,于是放下手头很重要的事情奔向会场。 因为这件事情太值得关注了,也太应该关注了! 消息称买纸盒装的牛奶要付出30%甚至更高的包装费,这远高于食品包装成本一般在商品售价10%—15%的行业常理,如果高出的部分作为利润让给奶业的最上游生产环节即奶农,我们或许就不需要进口那么多奶粉了,消费者也可少喝些还原奶了,目前这种“热了牛奶、冷了奶牛”的局面无疑会得到很大转变。 垄断本是牟利的手段之一,垄断是对竞争的破坏。所以记者必须弄清三个问题,前题是谁在垄断,而后是这种垄断是否正常,三是如何打破这种垄断。 然而,整整一个下午听了个头晕,也没搞懂第一个问题。至于后两个问题倒还能挑着拣着听出点眉目来: 比如有人说:奶业链上,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包装、市场消费,这里面利益分配不是很协调,就是说行业和企业都应该考虑怎么降低乳品包装业成本,去年某公司上市报告里面谈到在销售总收入里面,百分之四十来自包装,这个比例偏高了…… 比如还有人说:由于这个产业某一个环节有更多的利润,时间长了,就限制下游客户的选择权,可能相对抑制行业更健康的发展。消费者不能直接获得技术进步带来成本下降的好处。同时,由于乳制品加工企业利润受到了压缩,可能对奶农不得不苛刻一点…… 再比如有人说:最近,在我们行业内部出现一些不太正常的,就是不公正的竞争现象。我可以给大家透露一个信息,像砖包250毫升的,如果包装饭盒国产化,每个包可以节约一毛钱,一吨奶可以让四百元钱利润。但是,现在由于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这个一直难以实现。因为我是这个行业的,我只能谈原则的问题,也不准备点谁的名,也不说更具体的问题…… 听到此,感觉此种垄断不正常,此种垄断当打破。 但是,谁是这该“打”之身,却越听越不明白。 因单位还有工作亟须处理,我只好带着疑问与遗憾离开会场。后来把这遗憾说给同事听,同事笑曰:此乃中国含蓄。 我不能含蓄,为消费者和奶农利益、为本职工作也为我宝贵的时间,我要知道那最应该知道的一问。 我到超市把几大品牌牛奶的纸盒翻来覆去地研究,最后发现,这些纸盒同出一个企业,经过一番上网查寻,才知道这企业原是有名有姓的,叫做“利乐”,是个跨国大公司。 利乐是什么做什么或许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把很简单的事情搞得这么神秘、复杂、不透明、无力度。 难怪人家能形成有力的垄断呢,也难怪利乐根本没有人出席此会。 本报记者 隋明梅 |
|
文章录入:IntoNET 责任编辑:IntoNET |
|
|
上一篇文章: 创业投资恢复活力 下一篇文章: 段永基要买史玉柱“黄金搭档” |
|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