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政府在出台的《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地规划了其战略目标:要建成日韩产业转移的基地,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有关专家指出,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式启动。但山东在推出“半岛制造”新思路的同时,也遇到不少新问题。
行政区冲撞经济区
尽管“半岛制造”的帷幕刚刚拉开,但各城市已迫不及待地亮出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威海要建成中国最大的轮胎制造基地;潍坊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中心;烟台将成为半岛新的造船中心;青岛将成为中国名牌最多的城市……”面对咄咄逼人的半岛制造,人们不禁要问“半岛制造”已经进入战国时代了吗?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在这些产业中的布局是相互交织的。比如纺织服装业,青岛与潍坊不相上下,潍坊在产能上甚至超过青岛;汽车工业方面,青岛与烟台几乎相当;船舶制造业方面,烟台与威海不分伯仲在这样的局面下,如何协调产业发展就成了一个难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告诉记者:“行政区域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其焦点在于行政区域能否最大限度地为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合作做出最大程度的让步。”山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赵海成认为:“影响半岛制造最突出的因素,就是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矛盾,虽然省政府在《意见》中提出了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区域化原则,力争改革财税、户籍、土地、市场、通关等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把胶东半岛作为一个经济板块统一规划和建设,但在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操作中这一切将会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如何调整胶东半岛城市群体系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的专业分工和相互协作关系,避免相互封锁、排斥和内耗,从而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增强城市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摆在半岛制造决策者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日韩版”———半岛制造业的新标签
胶东半岛是日韩的传统投资区,地域及文化的因素决定了它必将成为新一轮日韩制造业转移的首选地。“这里仅常住的韩国人就有3万!”威海市环翠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汪智杰对记者说。3万韩国商人,给这座人口不足30万的海滨小城带来了许多的新气象。记者注意到,这座小城里大大小小的企业、宾馆和娱乐场所,都用汉语和韩语双文标示,大小的韩国饭馆更是随处可见。
面对汹涌澎湃的“韩流”,青岛市经委主任、留美博士刘明君这样评价:“半岛制造业应主动对接日韩产业转移,加强与其电子、钢铁、汽车、造船等大公司的合资合作;要大力发展日韩出口加工贸易,构建胶东半岛与日韩的‘产业协作互动区’。”
一位资深学者认为,“半岛制造基地”极有可能影响中日韩“环黄海经济圈”的构建进程。倘若“环黄海经济圈”各国之间互相协作开发的话,这一地区的发展将是很可观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半岛制造是做主角还是当配角
一提到“半岛制造”,山东人就会如数家珍地列举出: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啤、张裕、浪潮、中创、重汽、胜利油田、齐鲁石化等国内知名制造企业。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艾兴教授表示,“现在山东制造业基础不错,但只能说是一个制造业大省,离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尚有一段路要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孝全博士认为:“山东半岛的城市,目前最大的优势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而跨国集团考虑的是信息、人才与资源的综合因素,假
如相关的软硬件环境不能大幅度改善,就很难从国外招来大的项目,充其量不过是加工基地,与制造业基地不是同一个概念。那么,“半岛制造”如何才能摆脱其“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角色呢?“就目前来看,半岛制造业应从配角开始,短时间内可以考虑为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做配套服务。”李孝全博士说,“要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首先要建造人才基地,做强研发能力,努力推出自己的品牌,依托青岛、烟台、威海为龙头,打造世界知名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走OBM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