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芃南京报道
●制造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出口导向很难再带动经济的发展,未来的动力将是创新战略,应该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投入,结合人才的引领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今后城市与城市之间,不是简单比规模,而是要比特色、比品质、比宜居与和谐水平。
●城乡一体化不等于一样化,下一步的发展在城市形态上,应该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即将出台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已经考虑到各地的错位发展和区域利益的协调。苏州的宗旨是不刻意竞争,而要坚持自己的定位,科学发展,在竞争中与周边城市共同进步。
●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专利由企业申请,这对苏州有两点启示,一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已经到位。二是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也已到位,并且不断强化。
从小组会现场出来,蒋宏坤在走廊里碰到江苏省的老领导,客气地欠身相迎。他主政苏州近半年,依然保持了在南京时低调谦和的风格。这是记者采访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前见到的一个场景。
从张家港到南京再到苏州,蒋宏坤30多年的任职足迹一直稳稳地落在苏南大地上。“我对苏南的情况比较熟悉,对这块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这是我的优势。”蒋宏坤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如此开场白。
就在此前的1月26日,在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小组会上,蒋宏坤当着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和苏州团全体代表的面,做如下表态:“苏州要做转型升级的带头者、创新发展的领跑者、城乡一体化的开拓者。”
新苏州在哪里?
《21世纪》:“江苏”省名取自南京(古称江宁)和苏州,江苏的两大首善之区你都有履职经历。能否略比较下在两个城市主政的体会?
蒋宏坤:从江苏省名的由来可以看出,南京和苏州的地位的确不一般,能够在这两座城市工作,我感到很荣幸。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是六朝古都,一个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底蕴都非常深厚。南京大气包容,苏州精巧雅致,两座城市各有特色各有优势。
苏州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开放型经济的领头羊,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曾数创辉煌,它的优势首先在于开放、发展和竞争的意识强烈;其次开放型经济遥遥领先;第三是县市基础好,实力强,开拓能力和独立作战的能力都很强;第四是制造业规模较大,民营经济发展快。
南京的科教优势明显,部属省属大企业多,作为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它的城市功能齐全,承载能力很强,服务业发展得比较好。
我在南京的时候经常说苏州很值得学习,现在我也常告诫苏州的同志们,要多向南京学习。组织上派我到苏州来,是对我的信任,我将竭尽全力为苏州工作。
《21世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两波重大历史机遇,一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苏州的外向型经济一度受挫颇深。苏州已经站到了十字路口,下一步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蒋宏坤:制造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出口导向很难再带动经济的发展,未来的动力将是创新战略,应该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投入,结合人才的引领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与此同时,还应该转变城市的发展模式,提高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全面启动消费,实现全方位的转型。
为此苏州确立了“三区三城”的发展战略,即要把苏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
“三区三城”是未来至少5-8年苏州的总定位、总目标和总要求,是苏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选择,其核心就是高起点谋划下一步发展。
《21世纪》:明年就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获知苏州市已经开展了“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拟定了16个重大课题。苏州在“十二五”期间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蒋宏坤:“十二五”规划既要有指导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苏州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是全方位的,包括产业布局、城市功能、环境建设以及政府服务等。
在产业布局上,苏州要形成一个发展新兴产业的框架体系,尽快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占领产业制高点,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平板显示、智能电网等。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苏州正积极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和载体。同时,苏州将在人才的培育、引进和投入上花更大力气,通过实施“姑苏人才计划”、“海外人才千人计划”等,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和团队来苏创业发展。
转型升级也包括了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今后城市与城市之间,不是简单比规模,而是要比特色、比品质、比宜居与和谐水平。因此,城市发展不能再盲目求大,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宜居质量。
转变发展方式同时要求政府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和谐发展。苏州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将来还将进一步实现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要素的流动更加畅通。这方面我们一年的投入是200多个亿,今后每年都会增加。但是一体化不等于一样化,下一步的发展在城市形态上,应该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制造业暴利时代已过,苏州的服务业在哪?
《21世纪》:工业经济的迅速增长,应该是发展服务业的有力支撑。然而目前服务业占苏州经济总量仍不到四成,明显“短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提高苏州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蒋宏坤:苏州制造业占比较大、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占比不到四成,这是一条短腿。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苏州要靠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来主打总量。
必须看到,苏州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有基础,也有条件。苏州基础雄厚的制造业就是服务业发展的“沃土”,苏州要加快从制造业中分离出一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保险、软件研发等。此外,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资源丰富,这也是发展服务业的先天优势。像高新区的现代服务业、园区的商贸服务业等都已形成气候。
下一步,要像抓制造业一样抓服务业,要以项目为基础加快打造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对特大型项目在要素配置上实施倾斜,今后几年,服务业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是完全有条件实现的。
《21世纪》:2008年中,苏州召开了第一次金融会议。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会议召开的时机与苏州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
蒋宏坤:产业振兴,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撑和助推。苏州的“金融现象”很有“个性”,不仅总量大而且效益好,在苏很多银行的业务量和效益在全国数一数二,这充分反映了苏州的经济运行是非常健康的。
在发达交通带来的“同城效应”下,金融机构选点注重的是政府服务和投资环境,这是竞争力所在;另一方面,我们更注意与周边城市的互补与错位发展。上海是全国性的金融中心,苏州就做地区性的金融服务中心,发挥我们中小银行、特色银行的优势;南京辐射苏北和安徽,苏州就立足于本地经济,为民营企业提高更好的服务。
环伺强邻,苏州如何找到自我?
《21世纪》:苏州在与上海的竞合关系中,竞争性的一面将不可避免地更多凸显出来。苏州如何看待与上海的关系?长三角区域规划出台在即,长远来看,苏州和上海将以怎样的“双城”形象展示于世人?
蒋宏坤: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作为其中的一个经济大市,苏州无法“独善其身”,更不能只顾“闷头游”。高铁时代的来临使同城效应越来越明显,苏州与上海的距离已“缩短”到20分钟车程,苏州要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苏州有基础也有能力在金融发展等方面与上海形成互补。
当然一点竞争没有也不可能,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即将出台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已经考虑到各地的错位发展和区域利益的协调。苏州的宗旨是不刻意竞争,而要坚持自己的定位,科学发展,在竞争中与周边城市共同进步。
《21世纪》:苏州的经济总量早已傲视全省。放眼全国,苏州的赶超目标在哪里?近些年来,苏州和深圳的GDP指标一直相互“咬”得很紧,和深圳相比,苏州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
蒋宏坤:苏州和深圳所走的历史道路不同,深圳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而迅速发展,苏州则完全是依靠自身一步步走来。深圳的自主创新已渐成气候,这一点苏州要学习深圳。
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专利由企业申请,这对苏州有两点启示,一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已经到位。二是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也已到位,并且不断强化。
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是转型重要的方面,这种动力是根本性的,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也在于企业自身的创新,必须不断地把企业推向前台。
苏州自身的发展热情不能减、争先意识不能弱,但这不是简单地和谁比较的问题,而是要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三区三城”是符合苏州实际的正确定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扬自身的特长,走自己的路子,不盲目比大、比快,而要比特、比精、比水平,比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报记者王海平对本文亦有贡献) |